本文字数约:4014 字
阅读时间约:7 分钟
本文章节:
01、寻找致病基因都无果,“神经递质”理论更荒谬
02、这是一门备受争议的假说,根本立不住脚
03、神经递质异常与抑郁症:谁为因,谁为果?
04、后天病理性记忆才是抑郁、双相等的真正病因
01、寻找致病基因都无果,“神经递质”理论更荒谬
孩子罹患抑郁症、双相障碍或精神分裂症等精神心理障碍,父母往往非常焦虑甚至恐惧,希望能把病因揪出来,让孩子快速走向康复。
可问题是,这些精神心理障碍的病因到底是什么呢?
以往,国内外主流精神科大夫普遍认为,精神心理障碍的主要病因是基因遗传,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?
展开剩余92%上世纪80年代,诺贝尔奖得主杜尔贝克呼吁对人类基因组进行全测序,简单来说,就是将人类的基因全都捋了一遍。
这是一个意义重大的举动,对后来的基因治疗、精准用药、生物制药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。
然而,“人类基因组计划”在寻找精神障碍的致病基因方面,并未取得预期的结果,甚至是徒劳无功的。
此图为AI生成
在2000年以后,经过多个国家的合作,人类基因测序已经完成了。但所谓的“精神障碍致病基因”根本就没有找到,科研人员被啪啪打脸了。
所以,现在国外很多顶级的、精神心理领域的科研人员都开始自我怀疑了:我们费了那么大的力气,砸了那么多人力、物力,到头来一场空,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?
有科研人员说得更加直白,“花费20年和数亿美元在纯粹的幻觉上,这简直就是《皇帝的新装》”。
但在国内,很多顶级的精神科专家,还有华大基因的CEO尹烨对此还是只字不提。
如果现在精神科医生还在强调精神障碍的病因是“基因遗传”,那患者及父母就要意识到:
要么,他们根本不懂得与时俱进,一直封闭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;
要么,他们明知实情却不愿意承认,继续把患者疗效不佳的原因归于基因遗传,不愿意面对自己诊疗能力有限的问题。
既然基因遗传并非真正病因,不少医生便将目光转向“大脑神经递质浓度异常”。
当家长询问精神心理障碍的病因时,医生常常会回答:“这跟大脑神经递质有关”“可以吃点药调节一下”。
而且,不少精神科药物的机理就是用来调节神经递质浓度的,部分患者吃了也确实有效。
但其实,如果深究起来,把精神心理障碍的病因归咎于神经递质浓度异常,这也是站不住脚的。某个程度上,也是一种“甩锅”。
下文结合精准心理学的高效知识,深入分析“神经递质假说”的起源与发展,以及它如今所面临的质疑声,希望患者及家属要理性、客观地看待。
02、这是一门备受争议的假说,根本立不住脚
1958年,人类历史上第一款抗抑郁药“异烟酰异丙肼”在美国上市销售。但它最初并非用来治抑郁,而是抗结核药。
在使用过程中,医生们意外发现,患者服药后胃口变好了,睡眠改善了,人变得有活力了,更愿意社交了。
这个发现令大夫们感到很高兴——这些好处,不就是抑郁症患者所需要的吗?
正好当时还没有十分有效的抗抑郁药,大夫们就开始用“异烟酰异丙肼”来治疗抑郁症。
后来,研究人员发现不少抑郁症患者的五羟色胺(也叫血清素)、去甲肾上腺素、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浓度水平偏低。
而“异烟酰异丙肼”正好可以通过一些机理,提高五羟色胺的浓度水平。
这一发现为“神经递质假说”打下基础,并引发大量相关研究和药物开发。其中,关于五羟色胺的研究最多,相关研发的药物也最多。
目前主流抗抑郁药如“五朵金花”——氟西汀、帕罗西汀、舍曲林、西酞普兰和氟伏沙明,都属于SSRI(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)。
此图为AI生成
这些药物能够提高患者大脑中五羟色胺的水平,从而达到抗抑郁的效果。
此外,研究人员还根据关于其他神经递质的研究,开发出其他类型的抗抑郁药,比如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再摄取抑制剂(欣百达、文拉法辛、安非他酮等等)。
这些药物投入临床应用时,对于很多患者来说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。
很多患者本来死气沉沉的,服药2、3周后,精神焕然一新,以前从没有哪种治疗方法能这么有效。
这让研究人员、精神科大夫非常兴奋,一度觉得找到了破解抑郁症的“钥匙”。
直到现在,神经递质假说仍然非常流行,很多精神心理从业人员相信抑郁症就是神经递质失衡引起的。
但是,神经递质假说的辉煌时代已经过去了,因为近10多、20年来,随着人们对抑郁症的了解越来越多,质疑神经递质假说的声音和证据也越来越多。
首先,并非所有抑郁症患者神经递质水平都低——有些正常,有些甚至偏高。
比如,拥有美国临床精神药理学专家执照,还担任Nature等学术期刊编辑的著名台湾学者陆汝斌教授曾公开表示:
“抑郁症患者血液、尿液和脑脊髓液中血清素(即5-HT)和去甲肾上腺素及其代谢产物,与正常人没有差异,甚至更高……
有些患者确实是低,但也有患者是高,也有很多患者和正常人一样。完全无规律可循”。
其次,大约有40%-50%的抑郁症患者服药后效果不明显,这类患者被称为“难治性抑郁症”。
还有另一个矛盾在于:患者服用抗抑郁药后,往往几个小时之后就可以提高神经递质浓度的水平。
但是,临床精神科大夫都知道,常见抗抑郁药的起效时间一般要2周。
对于这些现象,“神经递质假说”都难以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。
所以,我们不能直接断定“抑郁症就是神经递质浓度异常引起的”,最多只能说“部分抑郁症患者存在神经递质水平下降,药物治疗可能帮助缓解症状”。
近年来,有学者提出了“抑郁症海马神经元再生障碍假说”,认为抑郁症的发生与海马体体积缩小有关。
还有学者发现,长期服用抗抑郁药可以帮助海马体“长大”,但这需要一个过程,也需要时间,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抗抑郁药起效慢了。
但是,这还是遇到跟“神经递质学说”一样的困境,不是所有抑郁症患者的海马体体积都会变小,也不是所有患者服药后都有效。
所以,希望患者、家属和网友们要意识到:
不管是“神经递质假说”还是“抑郁症海马神经元再生障碍假说”,它们都只是一个假说,还缺乏确凿的证据。
03、神经递质异常与抑郁症:谁为因,谁为果?
除了上面的质疑声音之外,“神经递质假说”还存在逻辑上的问题:
抑郁症患者即使出现大脑神经递质浓度异常,这到底是在其罹患抑郁症之前,还是之后才出现的呢?
而且,如果抑郁症真的是神经递质浓度异常导致的,那又是什么导致神经递质突然不正常?
如果患者及家属问精神科医生的话,那他们往往难以清晰回答这些问题。
事实上,神经递质浓度异常是有诱因的,常见的包括长期慢性压力或重大应激事件。这些事件可能导致神经递质过度消耗,且恢复不及,从而引发焦虑、抑郁。
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、主任医师杨甫德教授曾指出:人的精神活动可以简化为一个“刺激-调节-反馈”的循环。
外界的刺激会影响大脑神经递质浓度,进而影响人的情绪、意志、欲望、情感等等。而这又会反过来对人的认知形成反馈。
此图为AI生成
他还强调,神经递质浓度异常更像是抑郁发生过程中的“中下游环节”,而非源头。
我非常认同杨甫德教授的这一观点,神经递质浓度异常、包括海马体体积减小等,都不是抑郁症的根源,而是中间环节。
而且,神经递质浓度不会无缘无故地失衡,否则抑郁症、双相障碍就成了无法由人类控制的“哲学难题”,谁都有可能突然患病,这就令人细思极恐了。
不过,虽然神经递质浓度的明显改变是中间环节,但它确实会影响情绪和行为,形成恶性循环。
因此,精神科药物仍具有临床价值——它虽不治本,但可缓解症状、为康复创造条件。
另外,我还想提醒广大患者、家属,要警惕一些医疗机构所谓的“脑神经递质检测仪(EFG)”,这是忽悠。
一开始,这个所谓的“医疗仪器”在“某田系”医疗机构中使用,后来甚至一些公立机构也开始使用。
他们说,EFG能检测多种大脑神经递质浓度的数值,“测完数值后,高了调低、低了调高”。
但实际上,这种手段根本没有用。由前财新杂志总编张进老师创办的“渡过”平台,就曾披露了这个骗局。
04、后天病理性记忆才是抑郁、双相等的真正病因
需要说明,我们并非全盘否定“神经递质假说”,也不是反对患者服药,而是希望患者、家属乃至精神心理从业人员看清精神心理障碍的真正根源。
精准心理学已经颠覆性地发现了精神心理领域的第一性原理:
一般心理问题、严重心理问题、心理障碍、精神障碍、严重精神障碍的主要根源都是后天的病理性记忆;
它们在本质上都是同一回事,是病理性记忆不断累积,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。
还有,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·卡内曼在《思考,快与慢》中指出,人脑有两大系统:
- 系统1(边缘系统主导):无意识、快速反应,主管情绪和条件反射,属于“短路径”;
- 系统2(前额叶主导):有意识、逻辑思考,负责理性分析,属于“长路径”。
患者的病理性记忆一旦被相关线索激活后,往往会在“短路径”快速、自动地触发负性情绪。这相当于病理性的条件反射。
长此以往,患者就有可能会出现大脑神经递质浓度明显改变。
而3PT(精准精神心理病理性记忆修复)是先在短路径进行“手术”,修复患者的相关病理性记忆,帮助其建立起新的、积极的条件反射。
随后,我们还会引导患者纠正一些不良的、扭曲的认知,令其认知更加成熟、理性,从而能够更好地深入思考问题。
而这一环节是在大脑运作的“长路径”上运行的,能够帮助患者变得成熟、睿智。
也就是说,抑郁症、双相障碍、精神分裂症等精神心理障碍是完全可以走向康复的,甚至还能将患病的这段人生经历转化为人生财富,真正解决病耻感。
所以,患者及家属要主动掌握精准心理学的高效知识,尤其要了解精神心理领域的第一性原理,才能免于恐惧,并看到康复的希望。
同时,我也希望更多的精神科从业人员能够改变传统的认知,不要再耗费过多的资源与时间在致病基因、神经递质等生物学因素的研究上。
我们要敢于破框而出,找到正确的努力方向,才能真正帮助更多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及家庭走向康复。
发布于:广东省高忆管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